站点首页 青海要闻 本网原创 青新时评 领导动态
通知公告 市州新闻 图说青海 视频访谈 省委文件
  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图片报道
青海文艺:描绘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06
编辑:

青海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群众歌咏大会。

  文艺担负着记录时代变迁、展现时代风貌、回应时代关切、引领时代风气,为时代前行提供精神力量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近年来,青海文艺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勇立时代潮头,勇攀艺术高峰,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大美文艺画卷。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剧照。

  让文艺走进千家万户

  2022年7月1日,“启航新征程,光影颂华章”青海省喜迎党的二十大优秀影片展映活动正式启幕,《我和我的祖国》《守岛人》等二十余部优秀影片登陆全省各大影院,通过光影传递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高原上闪动着文艺工作者的身影,田野上唱响着最美的歌声。那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的身影,他们深入农牧区,走进乡村振兴第一线,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带去丰盛的文化大餐。那是从全省农牧民歌手大赛上传来的歌声,各族儿女齐心向党,要让最美的歌声飘过草原山川、湖泊田野,直抵人们的心田。与此同时,为增强文艺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运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手段,用心烹饪“云上文艺盛宴”。青海省舞蹈家协会通过基层采风、业务培训、专家辅导、舞蹈大赛、展演展示等特色活动,推出了一批享誉省内外的优秀舞蹈佳作,并且从2022年4月起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青海省原创优秀舞蹈作品网络展播。西宁市文化馆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开展西宁市群众优秀广场舞、合唱作品线上展播活动,弘扬河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用舞蹈、歌声深情表达各族人民群众喜迎党的二十大的喜悦之情。

反映青海生态文明之美的纪录片《我住江之头》。

  展现绿色青海之美

  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以创新思维着力展现新时代文艺的特色与魅力。多角度、立体化、全景式展现青海山河之美、生态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的纪录片《我住江之头》《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黑颈鹤成长日记》,在电视和网络上一经播出,便收获亮眼“成绩单”,受到电视观众和网民的持续关注,形成线上线下观看热潮。广播剧《坚守可可西里》《一江清水向东流》,舞剧《大河之源》,美术作品《昆仑长风颂大美》纷纷将视野聚焦于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成为青海省文艺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为“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艺源泉。

  为防疫抗震贡献文艺力量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全省文艺工作者唱响“集结号”,以笔墨绘情、以歌声抒情、以网络传情,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加油鼓劲、凝聚力量。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如歌曲《感谢有你》《爱的约定》,舞蹈《为爱前行》,组诗《幸得有你,山河无恙》《囊谦囊谦》,青海方言“三句半”《群防群控保安全》,河湟花儿《同心协力抗击疫情》,堆绣《春暖花儿红》,农民画《团结就是力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一扫阴霾,荡涤尘埃。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积极行动,开展类型多样的线上文艺活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省文联通过微信公众号开设“艺心抗疫进行时”文艺作品线上展播,玉树藏族自治州开设“愿为玉树倾心相守”原创抗疫文艺作品网络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用艺术作品鼓舞士气、抗击疫情,西宁市通过优秀广场舞作品线上展播丰富市民居家生活。2021年5月22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后,广大公益电影放映员迅速行动,待各项救援工作平稳有序后,以“抗震救灾·公益电影在行动”为主题,在玛多、玛沁两县集中开展公益电影放映百余场,用银幕传递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大能量。

大型文化电视季播节目《昆仑风物》海报。

  用情用心创造精品力作

  在青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书写着,一种力透纸背的力量扑面而来。2019年9月,我省作家古岳受邀撰写一部重点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图书,三十多年坚持在三江源地区行走、采访、写作的他再一次重新打量并审视这片土地。两年后,《源启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诞生记》付梓出版。2021年,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由我省选送的土族舞蹈《清清甘泉水》、藏族舞蹈《牧人》,在全国“荷花奖”的舞台上一展风采,成功入围现场终评,获得近年来我省参加“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最好成绩。

  随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走向基层一线,创作采风、演出慰问、结对帮扶。在与群众的密切接触中,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更加细腻,感受更加真切,创作态度更加踏实。而这一切最终成就了一部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为新时代画像的优秀文艺作品。

青海平弦花儿剧《绣河湟》剧照。

  作“时代的眼睛”

  作家、艺术家之所以被称作“时代的眼睛”,就在于他们能够从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命运中发现激荡人心的故事和人物。透过这双“眼睛”,青海的文艺工作者从恢宏大气的国家故事、感人肺腑的社会故事、励志进取的个人故事中深入开掘、充分表现、生动讲述,创作推出电影《牧民省长尕布龙》《我的青海》,纪录电影《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等优秀作品,书写出属于新时代的青海故事。在对新时代社会变化和人民生活的全方位观照中,文艺工作者坚持扎根高原文化沃土,着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新时代坐标之中加以呈现,使其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平弦花儿剧《绣河湟》、风情歌舞《花儿与少年》、秦腔《尕布龙》、藏戏《意卓拉姆》《松赞干布》等一批反映我省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文艺作品的推出,收获好评无数。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级重点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之《青海卷·格萨尔分卷(一、二)》编撰出版,保留了珍贵鲜活的民间文化记忆。历史文化类节目《昆仑风物》《昆仑之子》火爆“出圈”,让观众真切感受中华文化青海篇章的独特魅力。美术家以庄廓院的墙壁为纸,让优美典雅的梅兰竹菊“开”遍街头巷尾的乡村墙绘,不仅扮靓了乡村,还提高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文艺工作者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中间,参与到伟大史诗的创造中去,将作品镌刻在脚下的土地上,镌刻在人民的心中。

  精神无形,文艺有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目标的感召下,在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不懈耕耘下,我们看到,文艺之光照亮了前路,激励着高原各族儿女在新时代新征程争取更大的荣光。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