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青海要闻 本网原创 青新时评 领导动态
通知公告 市州新闻 图说青海 视频访谈 省委文件
  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图片报道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青海湖国家公园明年将申报设立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3-06-07
编辑:管理员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是一年夏,祁连山下、青海湖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让驻足在这里的人们仿佛走进画中。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生态战略落实好、国家公园建设好。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

  牢记殷殷嘱托的青海儿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青海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最生动最持久的实践,全面推进青海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成效显著。如今,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正加快创建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极具代表性。

远眺青海湖。资料图

  发展生态旅游 打造更多绿色食品

  讲述人:刚察县伊克乌兰乡刚察贡麻村村民 达日杰

  “欢迎你们到青海湖,这里是我美丽的家乡,是中国最美的湖泊。”这几年,这句话我重复过上千次,但每一次说都是带着满满的自豪感。

  作为青海湖仙女湾景区的生态管护员,我主要负责仙女湾周边、刚察贡麻村域内的垃圾清理等工作,每天和周边数百名草原管护员一起守护着这颗美丽的“蓝宝石”。

  前两天和远在外地的家人打视频电话时炫耀了一下,今年我们又接受了生态管护员的专业培训,更新了知识,对青海湖生态地位、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我还打算找景区的老师们再学习一下拍摄技巧,把平时看到的珍贵影像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生活在青海湖周边的小精灵们有多可爱。

  说实话,这些年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变化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别是近几年,湟鱼的数量增多了,鸟的种类和数量也增多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些变化得益于政府对生态环保政策的宣传,大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我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最近这段时间,青海湖周边的牧草还没返青,普氏原羚填饱肚子要比夏秋季节花费更大的精力。所以每到这个节点,生态管护员和森林公安民警都会在普氏原羚的栖息地投放饲草料,确保它们吃得饱,过得好。

  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们大家也在探讨,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国家公园也正在创建,我们村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更多绿色食品,让前来旅游的人们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感受到绿色、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发挥好带头引领作用,让更多牧民能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答案是肯定的,目标是明确的,希望有一天这些梦想都能实现,我们也都能吃上更高质量的“生态饭”。

青海湖。资料图

  “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青海湖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环境状况保持稳定。

  青海湖湿地保护的显著成效,只是青海湿地这片“自然绿肺”愈趋健康的缩影。最能体现“肺活力”的,莫过于当地旗舰物种的生命活力。一组组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至2022年年底,青海湖湿地保护率达69%;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1.41万吨,普氏原羚数量达3000余只,青海湖拥有鸟类232种、兽类42种,栖息水鸟数量达60万余只,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也已在工程区范围内设置了包括湿地、草地、生物多样性、水文水资源等在内的276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初步建立覆盖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监测站点体系。

  今年,青海湖将从生态一体保护、生态系统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力争2023年完成创建任务,2024年申报设立青海湖国家公园。借助创建国家公园的契机,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将整合各类生态监测力量,健全青海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完善野生动物救护体系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推进“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和保护站监测能力建设。

  健全完善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与利用新机制,建立普氏原羚科研救护和监测基地,常态化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及野外调查,重点做好普氏原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重要栖息地状况调查、监测、评估并建立名录,强化栖息地整体系统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同时,制定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探索形成青海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标准化模式。实施青海湖重点水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青海湖水位上升新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及刚毛藻水华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强入湖河流河道整治,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

青海湖水鸟。祁晓军 摄

  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青海最大的优势和骄傲

  一个“绿”字,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保护,一头连着转型升级的澎湃动能。青海,优势在绿水青山,出路也在绿水青山。今天的青海,绿色、生态已然成为最亮眼的标签。

  回望过去,青海生态答卷成就满满:我省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

  我省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了“西宁共识”。“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启动实施,“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完善,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基本完成,河湖长制和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治理水土流失2480平方公里,我省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

  我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青海湖裸鲤蕴藏量从保护初期的2600吨恢复到11.41万吨,藏羚由最少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如今的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

  未来,我省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怀“国之大者”,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试点,初步建立“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健全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