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青海海东:非遗社火里的“乐都年味”
发布时间:2024-02-23 来源: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报道)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春节的氛围感和仪式感被社火展演烘托到了极致。虽然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社火并没有退出春节档,一场场热闹喜庆的社火表演正在火热开演。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瑰宝,社火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更是一门传统艺术的生动表现。乐都社火历史悠久,深深植根于乐都群众文化的沃土之中,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一直活跃在乐都的各个村庄,是乐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舞龙、舞狮、跳锅庄等体现了乐都人民欢乐祥和的幸福生活和红红火火过大年的精神风貌;高庙亭子、蒲台秦腔、汉庄眉户等民俗表演展现了祈福天地融合、人寿年丰合家欢、美满安康福万家的美好愿望;北门竹马戏、洪水火龙舞等非遗表演,赞颂、祝福、祈求吉祥如意,舞出了年味,舞出了朝气,舞出了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期许。
“有社火才像过年,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开开心心,这才叫年味。”乐都区碾伯街道八里桥村村民赵志钧说。
一场社火一场年。社火作为一项春节传统民俗活动,以其特有的民俗风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着乐都人民的精神风貌。
“为了今年的社火节目表演,我们从年前就开始排练,通过参与社火表演,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高高兴兴、快快乐乐。”高庙镇保家村社火表演者王秀梅开心地说。
欢腾的金龙迎珠戏舞、活力四射,欢快的旱船来回穿梭、气氛热烈,喜庆的锣鼓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火红的秧歌翩翩起舞、轻松愉悦,还有腰鼓、矮跷、亭子……一系列原汁原味的传统社火表演轮番亮相,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二),海东市“千龙千狮闹新春”——2024河湟非遗大会暨传统社火展演活动在海东市乐都区朝阳山片区精彩上演,乐都区参与演出人数达3000余名,辖区各乡镇(街道)舞龙舞狮演员分别加入全市舞龙舞狮的队伍中,共同组成了“千龙千狮闹新春”的盛大场面。同时,还抽调郎老鸦社火队、东岗村社火队等2支最具代表性的社火队伍进行以秧歌舞、旱船、亭子、矮跷以及锣鼓表演等为内容的过街展演,踩出了乐都节奏,耍出了乐都特色,舞出了乐都风采,展现了乐都各族儿女以饱满的热情喜迎新春佳节、红红火火过大年的良好精神风貌。
精彩纷呈的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围观的群众纷纷拿出手机留下精彩的瞬间,现场掌声、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社火表演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增进了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近来年,乐都区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凝聚民心、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做好“以文化城、城以文兴”这篇大文章,让非遗文化成为文旅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绽放出迷人光彩。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传统箭术(南山射箭)、花儿(瞿昙寺花儿会)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都高庙社火、乐都北山跑马、北门“封神舞”、达拉祭虎神习俗、乐都洪水火龙舞、李家庄花谜灯会、南山秦腔、青海眉户戏(汉庄眉户戏)、南山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9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文化之城,乐都拥有10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7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的力量如静水流深,深深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内涵,“河湟古都 人文乐都”因文化而彰显地域特色和魅力。
文旅“搭台”,经济“唱戏”。一直以来,乐都区坚持锚定“文化旅游胜地”发展定位,逐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资源统筹整合力度,保护、传承、弘扬乐都文化,深入挖掘乐都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春节长假期间,乐都区因地制宜推出充满年味的“文旅大餐”,让游客的出游热情持续高涨,各景区迎来了春节小长假旅游市场开门红。
据统计,春节长假期间,乐都区共接待游客16.2万人次,同比增长27.4%;旅游收入2425万元,同比增长59.3%,其中过夜游客3.2万人次、一日游游客13万人次;星级饭店入住率达55%;重点景区(点)共接待1.9万人次,乡村旅游、餐饮娱乐等旅游市场一派火爆。另外,全区重点限上商贸企业及重点商贸企业销售额达5525万元,唐道·618商业综合体日均人流量2万余人次,唐道万达影城观影1.4万人次,上座率达100%,实现票房收入72.5万元。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1—8483418
邮箱:qhnews200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