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让人民群众可感可触公平正义
发布时间:2024-08-14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胡师傅在工地上工作时不幸受伤,经相关部门鉴定为工伤七级。经医治基本痊愈,但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从事生产工作。胡师傅向公司索赔医药费、护理费、误工费等,但公司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一直未赔偿到位。
8月1日,胡师傅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咨询工伤赔偿事宜。该中心负责人协调法律咨询以及人民调解窗口精准对接掌握整个纠纷情况后,派专职调解员及时联系涉案公司到中心化解纠纷。在调解过程中,因涉及金额较大,双方当事人对劳动关系造成损害事实均无异议,但对一次性伤残赔偿金额存在较大分歧,在律师耐心普法、调解员倾心调解共同努力下,当事人双方最终达成一次性赔偿协议,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原本以为要跑很多部门,没想到在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一次性就解决了。”拿着赔偿调解协议书,胡师傅十分满意。
相较于以往群众遇到各类矛盾纠纷不知去哪调解、找谁调解、如何调解,现在只要来到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不仅问题有人管,还能一管到底,不用多头跑,就能找到“说法”。
大至落实规范执法司法权运行、完善政法机构职能体系、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的系统集成,小至“一站式”简案快办、“最多跑一次”的局部探索,政法改革集成效应、耦合效应不断强化。
近年来,青海坚持遵循司法规律和省情实际相结合、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改革创新和依法推进相结合,完成180余项自主推进的改革重点工作,推动政法改革持续深化、不断延伸、取得实效。
变“多中心”为“一中心”,10多个部门联合入驻,“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群众“一扇门进出”,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按照省委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要求,青海政法系统统筹推进基层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资源整合,建成“五中心合一”的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中央处理器”并实体化运行,基本实现了化解纠纷“只进一扇门、只对一扇窗”。
改革是破解政法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促进政法事业长远发展的一把钥匙。
青海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运用各类矛盾化解法律渠道的重要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各项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青海新实践,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如何为辖区群众创造更加优质安全的社会治安环境?针对牧区地广人稀以及牧民居住分散、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子科滩派出所深化基层警务改革,依托综合指挥室打造警务运行“最强大脑”,构建“1+4+N”社区联防警务模式,“1”即社区民警,“4”即辅(村)警、义警、社区网格员、综治联防队员,“N”即物业管理人员、行业场所负责人、小区保安(门卫)、快递员、外卖员等群防群治力量,以“联建、联动、联创”形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新时代政法领域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青海扎实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加快“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户口迁移和居民身份证等更多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着力推进司法鉴定和公证改革,设立全省首家动植物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出台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公证服务费优惠减免政策,扩大“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范围,精简公证证明材料并实行清单管理。
让公平正义更加有触感,是政法领域改革的不变初心。青海在纵深推进政法领域改革的过程中,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更加深化,法官检察官队伍不断充实、办案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办案团队和办案模式创新优化,符合省情实际的员额遴选、司法辅助人员和聘用制书记员招录制度机制持续完善,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及配套待遇制度落地落实。同时,执法司法制约监督责任体系更加健全,119项监督任务和36项责任举措全面压实。诉讼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认罪认罚从宽、公益诉讼等制度机制逐步健全,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受立案制度和刑事案件“两统一”改革持续深化,诉源治理成效显著,多元解纷体系日益完善。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1—8483418
邮箱:qhnews2005@126.com